欢迎访问三农发展建设网

三农发展建设网

您的位置: 首页 > 农民话题

麻窝村变靓了

时间:2009-12-09 来源:  作者:

走进织金县官寨乡麻窝村,犹如置身于一个山间世外桃园,错落有致的“黔西北民居”在山间林木中若隐若现,一条条掩映在山林花木丛中的水泥路,如一条条绿丝带把分布在山间林木中的楼房和村寨连为一个整体,相互依存,互为点缀。“春天是花园,夏天是林园,秋天是果园,冬天是公园,一年四季是乐园”。这是麻窝人曾经做梦都不敢想的好日子,在今天却成为了活生生的现实。

昔日一贫如洗的麻窝村,如今远近闻名的富裕生态家园。笔者采访了麻窝村党支部书记陈鹏面对面,陈鹏谈起麻窝华丽转身的奥秘。

笔者:今天的麻窝已实现了脱贫致富,但昨天的麻窝是个什么样子?

陈鹏:昔日贫穷的麻窝人,连苦荞也难于吃上。地处官寨乡北面,离织金洞3公里。整个村寨三面环山、一面临水,绝壁合围、势若天坑。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较为突出。全村犹如3平方公里的大锅底,崎岖的地形、封闭的环境阻隔了山里山外。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,全村6个村民组227户1227人散居在土墙茅屋里,没有一块水田,人均只有7分耕地,靠栽几把苞谷、种几垄红薯为生。全村人均吃粮不足200公斤,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。“一年辛苦半年粮,半干半稀度饥荒。”这是对麻窝人当时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。

笔者:所谓“穷则思变”,麻窝人面对现实,作出了哪些改变?

陈鹏:穷则思变。这是我们麻窝人面对现实,作出的一个重要选择,并取得了成功。为了摆脱穷困,我们麻窝人在历史的车轮上不断奋起直追,千方百计谋出路,排出万难思发展。1988年毕节试验区建立后,我们麻窝人仿佛看到了通往富裕之路的大门正在慢慢打开。在试验区“生态建设、扶贫开发、人口控制”三大主题指导下,我们麻窝人融入了科学的发展观,创新脱贫的发展方式,不断探索发家致富的门路:

一是走出大山,学习和引进新的发展观念;二是充分发挥能工巧匠的作用,组建了一支50余人的专业建筑工程队,专门在外承接建筑安装工程,年创收70多万元。组织富余劳动力30多人外出务工,年创收20多万元。三是在村两委的带领下,依托天然的地理优势,积极开展特色种养殖,探索出了一条适合本村发展的“猪——沼——果(蔬)”的经济路子。在全村广种绿肥600余亩,在培肥地力的同时,为发展养殖业提供良好的饲料,户均年出栏肥猪3头,助农增收近70万元,养殖业的发展为沼气池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。从2001年开始,在县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帮助下,在全村配套实施“一池三改”或“一池五改”工程。截至目前,已建成投入使用沼气池200余口,在美化环境的同时,每口沼气池每年可节约用煤2-3吨,节支1000元左右,节约电费100-200元,沼液用于喷施果蔬,杀菌灭虫,沼渣还土,节约化肥100余公斤,节支200余元,节支增收20多万元。与此同晨,在全村广种经果林,大力发展早熟作物种植,共种植柑桔2万多株,樱桃2.5万多株,香桃1.5万多株,种植早熟蔬菜150余亩,并轮作红薯,生态环境得到改善,水土流失得到根治,田园果实累累,每年助农增收100多万元。

笔者:这些改变,取得的成果体现在那些方面?

陈鹏:这些改变最直接的体现是,我们麻窝人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,人均吃粮不足200公斤,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,到2008年,全村人均粮食250公斤,农民人均纯收入3000元,基本实现了水、电、路、讯、气五通,是10多年前的6倍,昔日一贫如洗的麻窝村,也一举变成了果蔬飘香的富裕村,并逐步发展成为了农村循环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综合发展试点示范村,麻窝村人整体上也一举越过温饱,逐步迈向小康。

笔者:尝到甜头的麻窝人紧接着作出了哪些富有成效的决定?

陈鹏:思路决定出路。我们麻窝人在取得初步成功的同时,并没有固步自封,而是认真总结了10多年来的致富经验,不断检视自身的不足。要取得进一步的发展,要立足于创建“四生家园”上来,即生产条件不断改善、生活水平不断宽裕、生态环境不断恢复、生育秩序不断进步,这一决定,为我们麻窝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
在村两委的带领下,我们麻窝人紧紧抓住历史机遇,积极争取项目资金,组织群众投工投劳,硬化进村公路1.9公里,硬化通组公路1.5公里,修建田间步道500多米、联户便道3000多米、苗族风情场400平方米,新建并硬化包包组至飞龙潭长1.5公里的旅游公路,连通了飞龙潭至麻窝码头的旅游步道。同时抓住“渴望工程”实施之机,组织群众安装自来水管,修建总容量370立方米的大水窖四个,解决全村6个村民组204户852人、345头(匹)大牲畜饮水问题。修建了小型提灌站1座,建成水浇地1个,解决了旱地及果木的灌溉浇水问题。对全村85户茅草房进行改造,改善了全村人居环境。新建麻窝村小学,为全村学龄儿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。在全村广种经果林的同时,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,改善了全村生态环境。随着麻窝经济社会的发展,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,我们麻窝人的生育观念也发生了质的变化,文明婚育新风进驻全村,晚婚晚育,优生优育成为了我们麻窝人的新选择。(赵泰文)

项目网站简介 本网招聘 本网概况 联系我们 会员服务 免责声明 网站地图 投稿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