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视迎新晚会,恶性竞争不如联手打造
2010年元旦来临之际,世界各地都要举办各种跨年度的迎新年活动,当新的一年钟声敲响之际,烟花带着希望升空,相互祝福,期盼新的一年生活翻开新的篇章。除了农历春晚这个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节庆活动,现在各种各样的“跨年档”迎新晚会也成为一道荧屏风景。
其实,梨园界早有“封箱戏”一说,有点像现在的“春晚”。“封箱戏”成为农历年末最后一场演出,常常会邀请各路名家登台玩票,并且以“名家反串”和“玩笑戏”与“吉祥戏”为主题,央视戏曲频道“空中剧院”将这一演出传统形式重新展现在观众面前,很受戏迷欢迎。
与央视春晚的影响力相比,现在荧屏 “跨年档”迎新晚会还处在一个群雄纷争的局面,似乎还没有一家能够做到像央视春晚一样一家独大的实力。为了扩大影响力,各家卫视利用落地的传播优势,不惜成本地纷纷邀请港台大牌明星增强眼球效应,并演变成了一场针对港台主持人的“抢人”大战,这些主持人的出场价码自然也水涨船高。针对这一现象,日前,广电总局“口头叫停”港台主持人。据悉,此举是针对各卫视狂炒的跨年晚会的一种提醒。
面对主管部门的“口头提醒”,“跨年档”迎新晚会无序竞争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的遏制。广电总局对各大卫视跨年演唱会的提醒,实际上也暴露了卫视跨年演唱会缺乏创意、一味跟风、同质化严重等致命缺陷。由此使我想到了“维也纳新年音乐会”以及央视的春晚。一台西方的新年音乐会,一台东方特色的春节联欢会,两种不同风格的迎新晚会,满足了各层次观众的文化需求,成为响当当的节日文化的品牌。
地方卫视已经具备了覆盖全国的硬件条件,要树立与覆盖面相匹配的品牌效应,关键还是要靠软件,这就是节目的全国影响力,由于地方台的资源性先天不足,恶性竞争,倒不如联手举办,既避免了相互伤害,又节约了演出成本。俗话说“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”,这是地方台举办大型晚会的一条有效通道。记得上海和华东六省当年曾利用地域性的合作优势,经常性联合举办春晚,并安排在年初一晚上播出,有效地避开了央视春晚,这是一个很值得借鉴的案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