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统农业借力科研院所悄然转型
时间:2009-12-09 来源: 作者:
此时正是番茄育苗的季节。昨天上午,高塘蔬菜种植户严小明蹲在大棚里查看番茄小苗的长势。种子播下半个多月,苗已经长了一寸来高。严小明边比划边说,这可不是普通的番茄苗,而是浙江大学卢钢教授送来的新品种,紫番茄是从国外引进的,凤珠樱桃番茄是从台湾引进的,有红、黄、紫等好几种颜色,光种子一包就要500多元呢。
“以前我们想种新品种没地方引,现在可好了,卢教授免费给我们送来了新品种。”严小明说,像紫苏、红秋葵、菊苣这些蔬菜以前听都没听说过,现在都种到自家大棚里了。
除了给蔬菜种植户送种子,浙大教授们还给柴桥、小港农户送来了花木、葡萄栽培技术,与农户合作搞项目。北仑浙大新农村研究中心主任滕元文教授说,北仑农产品种植面积不大,但很有特色,适合发展精品农业。浙大农学院园艺学、蔬菜学、果树学的专家将分别与农户对接,定期到田间传授栽培技术和管理知识。
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,我区农民就开始和浙江农科院、浙江农业大学、江西农科所开展合作,引进水稻新品种。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,农民与大中专院校、科研机构的合作越来越多,涵盖了蔬菜、水果、茶叶、花卉、水产等方方面面。
在乡间,农民也改变了“低头拉车”的习惯,学会了“抬头看路”。在他们的手机里,保存在最靠前位置的是各路专家的号码。蔬菜烂根怎么办?花木生虫怎么治?拨个电话就能得到专家的指导。小港新棉村叶先龙兄弟俩种了60多亩草莓,在种植中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,他们通过上蔬菜培训班,要到了市农科院安学君老师的电话,一有什么疑难问题,就向安老师请教。
提到与科研院所的合作,宁波莲苑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秋君感慨颇多,如果不是南京中山植物园、上海植物园提供的新品种、新技术,企业很难完成从种普通荷花到珍稀水生植物的转型。
“有的农户主动和科研院所联系,有的需要我们牵线搭桥。”区农林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,近几年,农户引进新品种的意识越来越强,与科研机构合作的愿望也更强烈了。没有与科研院所的合作,就没有这么多名特优新的农产品,北仑农产品在市场上就失去了竞争力。
几年前,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汪贵章从市农科院学来了种瓜技术,在北仑率先引种东方蜜一号甜瓜、日本网纹甜瓜,果园连年增产增收,成为宁波市蔬菜瓜果示范户。春晓的茶叶、新湖岙的葡萄、梅山的梭子蟹也与浙大、市农科院等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。去年新湖岙农庄种下了一批白枇杷,为了种好新品种,他们请来了宁海的枇杷专家,为枇杷剪枝、疏果,手把手传授技术。
“土地面积少,制约了北仑农业的规模化生产,精耕细作、提高科技含量就显得尤为重要。”北仑现代农业园区副主任吴友良说,与洛阳牡丹研究所的合作成就了北仑“秋翁”冯善根,与丽水农科院的合作,让沁香园的清水里开出了花。近几年,园区企业和浙江大学、北京林业大学、江西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密切合作,先后建立了东方辐照中心、植物“克隆”实验室等,在品种推广、花卉出口、农产品深加工方面走在了全市前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