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雾山下满园春
时间:2009-12-09 来源: 作者:
金秋十月,云雾山麓的秋风格外凉爽,微风送来了苗家茶园馨香的气息,吹来了满仓稻谷飘溢的芳香,传来了阵阵欢天喜地的鼓乐声……
山下是贵定县最南端的云雾镇,居住着汉、苗、布依等民族群众13822人。其中,苗族、布依族占总人口的60%。该镇党委、政府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、共同繁荣发展、共建民族和谐为总体目标,用好用活党的各项惠民政策,立足实际,深挖优势,引导全镇各族人民进行科学种植,发展特色农业,使全镇农业连年增产增收增效;大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,改善人们生活环境,形成了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、文化繁荣的崭新局面。如今,民族和谐的春风荡漾在山乡的每一个角落,当地群众正尽情地沐浴在民族和谐的阳光下。
沸腾的苗乡布寨各民族欢聚一堂
斗牛是云雾苗族人民喜爱的传统节日活动,在每年的金秋十月举行,以庆丰收。届时,除本县乡镇会组队参赛外,毗邻的龙里、惠水、平塘等县也派队参加。此时,也是好客的苗族同胞和汉族、布依族等各民族欢聚的好日子。(
中午时分,喇叭声在山谷回荡,斗牛场附近的田坎上、山头上、大树的树桠上到处都是身着各民族盛装的人们。随着一声清脆的锣声响起,场主先用古语宣布斗牛开始,后用汉语解说。来势凶猛的斗牛,怒目相视,头角相攻,围观者掌声雷动,喝彩声不绝。下午5点左右,斗牛结束,亲朋好友燃放鞭炮给胜牛“挂红”,顿时,鞭炮声、喇叭声、锣鼓声、喝彩声在云雾山麓久久回荡。当夜幕降临,整个山村仍沉浸在一派热情洋溢的气氛中,云雾山苗家寨家家户户亲朋满座。夜深了,山乡人家还酒香满屋,欢声不绝。
每逢这些节日活动,镇政府还要举办苗族、布依族山歌比赛、篮球比赛、跳苗族芦笙长鼓舞(省里已命名云雾镇为“苗族芦笙长鼓舞艺术之乡”,并组织进京演出过)等活动,以展示文明健康的新风貌。在云雾,“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,全面建设小康社会”主题活动他们是从娃娃抓起的,在中小学开设民族团结教育课,互学语言,结对思想交流等,不断增强各民族自尊心、自信心和自豪感。
鸟王村农民的幸福生活
走进鸟王村,一派世外桃园的景象让人眼前一亮,满山满岭是郁郁葱葱的茶园,一幢幢,一片片古老的瓦房和混砖新房掩映在满山翠绿之间,寨寨通电通水通电话,农民家里水电设施齐全,屋里摆设的是现代家用电器和新式家具。与以前相比,变化可大了。
鸟王,是云雾镇的一个纯苗族村寨,全村556户2830人。著名的清乾隆贡茶碑就在该村,特有的自然资源铸造了云雾贡茶的独特品质,几乎所有有云雾贡茶参加的茶评会,都会获奖。然而,思想文化落后的村民们过去长期以来却是坐在摇钱树下饿肚子。昔日有句顺口溜:“鸟王要想‘富’(不饿肚子)一靠上山砍树,二靠下山打雇。”
茶叶种植被列为扶贫开发发展特色农业项目,领导干部们进村来了,带来了党的好政策;带来了惠民一卡通;科技专家来了,带来了兴农的良种良法;涉农部门的同志来了,带来了赊销的化肥和生产资金。村民金芳映在政府的发动下带头试种鸟王茶50亩,成了典型的茶叶种植示范户,可观的收入带动村民们跟着种植。去年他又投资20万元办起了首家茶叶加工厂,收购加工村民种的茶叶。在鸟王村,像金芳映这样的茶农还有525户,几乎户户有茶园,户均达10亩,年均纯收入万元以上,成了全县第一个茶叶专业村。家庭小茶园如雨后春笋般染绿了一坡又一坡。“户户种茶千山秀,人人植树万水清”村民金寿生门前的对联直白地道出了该村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的变化。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个边远民族村寨面貌,县里专门在该村建起了一所小学,在校生达451人,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.13%。
地方民族干部人才迅速成长
在云雾镇政府办公室、村委会,你会看到各种各样的奖状、锦旗。仅就2009年看,镇政府被州委、州政府评为全州民族团结先进集体,云雾镇党委、平伐村党支部、东坪村党支部被县委评为“五好”基层党组织,鸟王村、营上村被命名为州级“文明村”,被评为“双带先锋”的有平伐村主任邹泽涛、营上村支书方开华、鸟王村支书金光兴、东坪村副主任彭泽祥、燕子岩村主任龙锡林等等。
人才兴大业兴,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选拔,是云雾镇发展民族地区经济,构建民族和谐的重要举措之一。镇委书记甘昌鹏本身就是一名布依族干部,从自身的经历就深感组织对干部培养的不易,十分重视民族干部的培养。近两年来,该镇先后培训镇、村两级干部58期4000余人次,大力提高镇、村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。目前,8个行政村(居)中23个常务村干有11个是苗族布依族,村级后备干部15名,苗布等少数民族占11名,在村两委成员中,少数民族比例达76%。镇党政领导班子11名成员中有8名少数民族,后备干部7名,少数民族占6名。营上村党支部书记方开华作为“双带”先锋,他致富不忘众乡亲,和村干们一起创办“品御春云雾贡茶农民专业合作社”,目前有会员130人,注册资金450万元,有茶园1000多亩,年产茶35吨,产值2800万元,为茶农茶产业解决了管理、加工、销售等发展问题。在积极带领村两委成员和农民群众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,集资安装路灯,修建通村公路,安装自来水,协助建设云雾镇民族文化中心,广泛开展“文明户”、“五好家庭”、“平安家庭”等文明健康活动,使村容村貌和社会风气发生很大的变化,成为远近闻名的州级先进文明村。
民族融合移风易俗亲如一家
新中国建立以前,这里的苗族是不同其它民族通婚的,因为语言不通、习俗不同。随着党的民族政策的执行,经济文化的发展,民族团结平等,通婚不断增多。平伐镇营上村苗族村民杨光亮取二媳妇,儿子杨帮华在外出打工时认识铁厂乡汉族姑娘朱昌美,在交往中产生爱情,情投意合,自主订下终身大事,父母十分满意。喜事办得既俭朴大方,又风光体面,传统的礼数提亲接亲“打花猫”是要进行的,只是迎新娘不再坐花轿了,而是改成了轿车、摩托车队,女方的陪嫁除衣裙外,平柜、四方桌、长凳、火盆已改成彩电、冰箱、洗衣机等现代家电。该村一组苗族青年陈文进和龙里县摆省乡金星村布依族姑娘结婚,窗前一副对联道出了他们的心声:“春光普照富裕路,喜讯催开幸福门”。如今,小两口又双双外出打工挣钱去了。
营上村是苗族、布依族、汉族杂居村,唐村长告诉我们,不光是民族不通婚现象早就改变了,不少民族传统好习惯也相互融合了,苗族人举办的斗牛赛,汉族牛馆也拉牛来参加,布依族爱对歌,苗族姑娘照样会来唱,苗族姑娘跳月场,汉族小伙子也来热闹一番,汉族地区群众经常举行的篮球赛、斗鸡、斗鸟、钓鱼比赛,我们这里年年都要开展。“家和万事兴,邻里一家人”、“美德不能丢,缺德不能有”、“奉公守法、诚实守信”这些中华民族共同的传统美德在我们这里一样发扬光大,正如一首歌唱的“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,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。”(李崇斌 张琴)